次品
鉚釘擊沉“泰坦尼克”號,泰坦尼克號在水底睡了一百年,15年前“你跳我跳”的故事,又將被3D版重新勾起。這艘號稱永不漂浮的奢華郵輪,由于幾顆鉚釘,用處女航完畢了1523人的性命,成為航海史上的最大喜劇。1912年4月15日,“泰坦尼克號”郵輪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漂浮,招致1523人遇難。但是據美國科學家最新研討發現,“泰坦尼克號”之所以在兩小時后就發作漂浮,跟船上運用的一些不合格鉚釘有關,正是這些“次品”鉚釘形成“泰坦尼克號”船身鋼板外殼和冰山相撞后發作開裂,并在兩小時后沉入海底。
1855年,貝塞麥創造了轉爐煉鋼技術,鋼鐵不再是稀罕之物。這也是泰坦尼克號勇于形成巨無霸的緣由。不過,船頭局部小如巴掌,重型機械進不去,只能手工鉚合船板。這樣一來,就只能采用更柔軟的鍛鐵鉚釘。為了強化鉚釘硬度,又不得不在其中參加礦渣。成績來了。加了過多礦渣的
鉚釘太脆,冰山撞擊下,驟然崩解,災難來臨。像這種“千里之堤潰于蟻穴”的例子,在歷史上并非孤例。
“挑戰者號”事情之于航空史,正如泰坦尼克號之于航海。1986年的冬天格外冰冷,挑戰者號上為避免低溫燃料走漏的O型密封圈,在冰冷中生效變脆,引發了爆炸。真正令人扼腕的是,在發射之前,博伊斯喬利等多位工程師明確指出了這個隱患,火箭推進器的項目主管甚至回絕簽署正常發射所需的文件。但是,這些不合時宜的聲響吞沒在政治喧囂之中,航空官僚體系對這些正告聽而不聞。升空73秒后,挑戰者號不幸化成了一個火球。
17年后,事故再次重演,異樣肇因于一個細節。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降落后,一塊裝置不到位的隔熱瓦頂風零落,在右翼上割出一道裂痕。超高溫氣體將機體炸成碎片,7名宇航員英勇殉職。而這,只是2萬塊隔熱瓦中的一小片。至于2000年的協和號空難事件,更像是理想版的《死神來了》。一連串的低概率事情,讓這起簡直不能夠重現的事情成為理想喜劇。不測開端于稍早些時候,一架麥道飛機在同一跑道起飛時從引擎內掉落一條長金屬。金屬條沒來得及清算,當協和號飛機助跑時,輪胎碾過金屬條,惹起爆胎。在大多數狀況下,飛機輪胎爆胎并不至于引發災難。但這一次,飛濺的輪胎碎片高速撞上機翼油箱(大多數民航飛機的油箱都在機翼內,以避開緊急迫降時的沖擊),震蕩波在油箱內傳遞,沖開了油箱蓋惹起燃油走漏。另一塊輪胎碎片割斷了起落架的電纜線,濺起的火花引燃了漏油。一百多人因而喪身。協和號飛機作為事先世界上獨一運營的超音速客機,受此影響,在2003年自愿服役。
“細節是魔鬼”,是一句老套話,卻也是一句大假話。事情遠在天邊時,我們把它當成故事;只要真正發作在我們身上,才會成為事故。